陽江城區植樹基地越來越緊俏,義務植樹呼喚形式創新
人勤春來早,三月植樹忙。今年3月12日是我國第40個植樹節,在漠陽大地的山林、公園綠地、房前屋后,市民紛紛揮鍬提桶,種下新苗,綠化家園。
從2015年成功創建國家園林城市,到如今全力創建國家森林城市,陽江的造林綠化工作離不開全體市民的踴躍參與。據統計,2015年以來,全市累計參加義務植樹300多萬人次,植樹1000多萬株。2017年,全市義務植樹盡責率94.08%。行走陽江城鄉,處處綠意蔥蘢,一派生機勃發景象,令人心曠神怡。
良好的生態是陽江最大的發展優勢。隨著我市造林綠化工作的加快推進,市區可供植樹的綠地變得緊俏。如何滿足市民義務植樹的需求?除了造林綠化,義務植樹的開展還有哪些新的形式?怎樣豐富植樹節生態教育的內涵?連日來,本報全媒體工作室記者走訪了市林業部門人士和部分市民。
“陽江城市越來越美了”
去年義務植樹盡責率94%
南粵春來早,地處祖國南海之濱的陽江,春天來得更早。元宵節過后,市區多處公園和綠道鮮花綻放,金黃一片的黃花風鈴、朵朵粉紅的洋紫荊、花團錦簇的櫻花……給市民和游客送上視覺盛宴。
其中,金雞嶺森林公園的大片黃花風鈴和金園路的洋紫荊大片盛開,尤為璀璨,吸引大批市民三五成群前往觀光拍照,將美圖發到朋友圈,引來點贊無數。這兩片花林,分別是2017年和2016年植樹節栽種下來的。
“通過全民參與義務植樹,不僅綠化、美化了陽江的城市環境,更提高了市民的環境保護意識。”市林業局副局長鐘英元說,從市民相邀賞花、“瘋狂”發朋友圈的細節可以看出,我市已經成功的“創園”工作和正在開展的“創森”工作,實實在在提升了市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根據市林業部門提供的數據,2015年至今三年來,全市累計參加義務植樹人數300多萬人次,共植樹1000多萬株。2017年,參加義務植樹的人數就有148.47萬人次,義務植樹共580.92萬株,義務植樹盡責率94.08%。義務植樹,美化家園,成為越來越多市民的自覺行動。去年,陽江城區綠化覆蓋率為43%,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2平方米。
“這幾年陽江推廣栽種的主要是彩色、花色樹種,城市鮮花景觀越來越多,所以更多人覺得陽江更美更綠了。”市林業局營林科負責人說。他表示,義務植樹要納入生態建設工作的總體規劃部署,按照“綠化與美化相結合、造林與造景相統一”的要求,近三年來,我市義務植樹主要選擇洋紫荊、黃花風鈴、山杜英、紅花楹等樹種,適合陽江的氣候和土壤,花色靚麗,美化、綠化效果好。
該負責人介紹,每年3月12日植樹節當天,為保證樹木的成活率,植樹前的間距確定、挖穴等工作都由園林技術人員完成,活動現場有專業人員指導市民栽植,基地建設單位負責管護,并建立管護責任制。
城區義務植樹基地緊俏或面臨無空地可植樹的情況
本報全媒體工作室記者走訪了解到,隨著造林綠化工作的加快推進,可供義務植樹的基地呈緊缺趨勢,不久的將來,市民將面臨城區無空地可植樹的情況。
放雞嶺是市區主要的義務植樹盡責基地。近年的植樹節,市四套班子領導都到此參加義務植樹。近日,記者來到放雞嶺,跟著林區管理人員依綠道而上,看到了10余年來市民植下的片片林地。靠近沿山路的山坡,兩三年前市民栽植的洋紫荊樹等已經長成林,一些樹盛開著粉紅的洋紫荊花。在金雞嶺森林公園中心,一片黃花風鈴鮮花怒放,落英滿地。
“從山腳下到半山腰,再到山頂,這里的義務植樹點越選越高。”管理人員介紹,今年開始,放雞嶺不再規模造林和提供義務植樹基地,而轉向管護和優化。
鐘英元介紹,今年,我市各級綠化委擴建、新建了部分義務基地。如結合東岸森林公園的建設,漠地垌水庫將替代森林公園成為市區主要的義務植樹基地。部分需要拓面增綠、沿線補綠的小區和路沿綠化帶,在園林部門的統一規劃下,也將組織市民在3月份種植新樹。
12日,在市區金園路旁,市城管系統的干部職工開展了義務植樹活動,增種了一批洋紫荊樹。這批新樹將和原有的洋紫荊林連成片,沿著金園路形成紫荊花景觀帶。
“隨著城市的發展和市民環保意識提升,我們需要不斷豐富植樹節內涵,拓展義務植樹的盡責形式。” 鐘英元介紹,各級黨政領導、機關單位和市民代表帶頭植樹,更好地推動了義務植樹、綠化陽江大行動的開展,在全社會營造愛綠、護綠、添綠的氛圍。
義務植樹呼喚形式創新創森期間將建“網上植樹”平臺
按照《廣東省義務植樹工作條例》,義務植樹盡責形式主要分為造林綠化、撫育管護、自然保護、認種認養、設施修建、捐資捐物、志愿服務等7類。
市林業局營林科負責人介紹,義務植樹盡責率是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的重要指標,結合“創森”工作開展,我市正在籌建陽江市全民義務植樹網,旨在為廣大市民搭建一個透明、便捷的義務植樹參與平臺。網站將開通義務植樹在線募款平臺和二維碼掃碼捐款通道,市民在日常或者紀念性的日子,可以認種樹木,再轉交專業人員完成種植,實現“網上植樹”。
“樓頂綠化、立體綠化、亭臺綠化、空閑地綠化等養花種草活動,也是市民履行義務植樹的形式。”市城市綜合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創園”期間,我市組織發動機關單位、企業、學校、醫院自主綠化,打造了一批城市“活綠地”,也讓愛綠護綠成為市民的自覺行為。
有人提出,結合近年我市新建商品住房快速增長的情況,鼓勵市民種植有美化凈化環境功能的綠植盆栽,是一個探討的方向,參與綠化行動并不只是在植樹節的事情,更重要是將植綠、愛綠、護綠作為一種自覺的行動和一種生活方式。
“另類”植樹節為城市添綠植綠愛綠成為市民自覺行動
刷底色、起稿、勾線、上色、點綴……3月10日晚上,在市區一家課外興趣培訓中心的課室,30名小朋友按照美術老師的指導,在陶制花盆上繪制各種充滿童趣的圖畫。
“3月12日是國家的植樹節,花盆手繪的內容要以環保為主題。”這并不是一堂普通的美術課,而是一場結合植樹節主題開展的公益活動。該中心負責人表示,他們在一周前就發出了活動招募通知,主要面向愛好美術的小朋友,活動結束后小朋友可以將花盆帶回家,種上喜歡的家居綠植。通過藝術和花草種植相結合,讓小朋友感受植物之美,培養他們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的意識。
記者還了解到,市區不少在售樓盤和新小區,也策劃了各種植樹節主題活動,如同樣面向小朋友的DIY多肉盆栽手工活動,或組織居民在小區栽植和護理樹木。
在一些市民看來,為自己或家人購買盆栽之類的小型綠色植物,也是一種簡易的“植樹”方式,同樣也是為城市添綠。10日下午,記者在新江東路旁的一些花草商鋪看到,因為春天的到來,小型盆栽很受歡迎。趁周末選購花草的張女士告訴記者,其實她家已經養了不少綠植盆栽,這一次是陪小孩來添置新品種。“植樹節除了植樹本身,更重要是提升孩子的環保意識,而長期的綠植養護,也能培養孩子愛護生態環境的習慣。”張女士說。
鏈接
植樹節和全民義務植樹活動
3月12日,是中國的植樹節,也是孫中山先生逝世紀念日。孫中山生前十分重視林業建設,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早意識到森林的重要意義和倡導植樹造林的人。1915年7月,民國政府將該日定為植樹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79年2月,將每年3月12日確定為我國植樹節。1981年,在鄧小平同志的倡導下,五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了《關于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決議》。植樹造林也成為了每位適齡公民必須履行的法定義務。
記者手記:參與植樹播綠建設富美陽江
我國自古就有植樹愛綠的傳統。《禮記》就有記載:“孟春之月,盛德在木。”
改革開放后,植樹成為每一個適齡公民的法定義務,“植樹造林,綠化祖國”成為全民共識。義務植樹開展以來,陽江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近年來,通過推進綠化美化工作與城市擴容提質有機結合,更是讓愛綠、護綠成為市民的自覺行為,大大提升了市民的獲得感、幸福感。
我市的義務植樹工作,正從過往的追求數量規模,轉向謀求高質量發展的階段。市主管部門應著手制定科學長效的機制,將其與全國文明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創建工作緊密結合,與林業碳匯工程、生態景觀林帶、森林進城圍城、鄉村綠化美化等重點生態工程緊密結合,與新農村建設、社區美化、道路綠化等身邊添綠活動結合,構建起城鄉融合全民普惠的綠色生態體系,將堅持科學造林、適地適種、生態優先制度化章程化,講求造林與造景并舉,綠化與美化同步。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良好的生態是陽江最好的資源,是我們最靚麗的名片。從“綠色崛起”到“以海興市、綠色發展”,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致力保護陽江的綠水青山、藍天白云。將植樹播綠轉化成生態經濟,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陽江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更是我們要做好的大文章。
讓我們行動起來,精心植綠、悉心護綠,使綠色鋪展漠陽大地,成為全面小康、富美陽江的主色調。
關于我們
|
網站幫助
|
網站地圖
|
隱私申明
|
主辦單位:陽江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管理維護:陽江市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 網站標識碼:4417000019 備案序號:粵ICP備16010311號-3 網站報障:0662-3367662
粵公網安備 441702020001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