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廣東召開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陽西縣委書記張秀潔在大會上發言。談到陽西下一步工作思路,張秀潔將大力發展海洋經濟放在首位,提出要加快形成500億元海洋產業集群的目標。
此前,省委提出要加快建設“海上新廣東”,大力發展港口經濟、海洋牧場、海產品加工、海上風電、濱海旅游等重大產業和配套設施,這與陽西縣的資源優勢和產業布局高度契合。
近年來,陽西縣以海洋經濟為核心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積累厚實基礎,形成獨特優勢。陽西擁有5668平方公里海域面積、30萬噸級泊位深水港、全國最大的海洋牧場示范區和雄厚的海上風電產業基礎,漁業總產量和海水魚苗產量均居全省縣級第一,向海圖強大有可為?!昂I闲玛栁鳌钡纳钏{版圖,正一步步擴展并成為現實。
“明陽天成號”落戶陽西
海上風電發電量穩步上揚
陽西縣作為重要能源大縣、新能源基地,海岸線長174.23公里,海域面積為5668平方公里,海上風能資源豐富,為該縣海上風電產業發展提供了遼闊的平臺。
去年12月,全球單體容量最大的漂浮式風電平臺“明陽天成號”在陽西海域正式投運。在明陽陽江青洲四海上風電場,“明陽天成號”兩臺風機以V字形傲然挺立在海面上,構成了一幅獨特的海上景觀,為陽西探索深遠海能源開啟全新篇章。
“明陽天成號”總設計師王超說,“明陽天成號”排水總量約1.5萬噸,它的兩臺風機并排而立,兩個風輪朝反向旋轉,使得葉輪中間區域的風速提升,空氣動能轉化的電能也隨之增加,比同等掃風面積的單個大風輪風機的發電量提升4.29%。
“明陽天成號”總裝機容量達16.6兆瓦,預計每年可提供約5400萬千瓦時綠色電力,能滿足3萬戶三口之家一年的日常用電需求。明陽集團相關負責人說,“明陽天成號”正式投運,推動了漂浮式風電領域的又一次重大突破,實現以裝備創新拓展海洋能源的可開發規模。
一直以來,陽西海上風電產業始終堅持創新驅動發展,不斷提升風機發電效率。廣東粵電陽江海上風電有限公司是陽西海上風電的龍頭企業之一,據統計,2024年該公司位于陽西的風電場累計發電量超7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8%。
發電量實現穩步上揚的背后,依靠的是什么?在位于陽西縣上洋鎮的廣東粵電陽江海上風電有限公司尚洋灣海風場陸上集控中心,大屏幕上可見一排排藍色的風機圖標正在轉動。
該海風場副場長黃應慧說,藍色圖標代表正常運行的風機,海上每臺風機的運行狀況、發電效率、發電量、風速等信息都被工作人員實時掌握。在技術層面,公司加強了風機的定期維護和保養,科學做好故障消除工作,風機年故障小時數同比減少了59.02%,確保風機在最佳狀態下運行,從而保障發電量“應發盡發”。
陽西縣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該縣已核準海上風電項目裝機容量730萬千瓦,共規劃有805臺風機。全容量上網后,預計年發電量達247億千瓦時,年產值約138億元,每年可節約900萬噸標準煤,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245萬噸。
陽西將勇立海上風電開發潮頭,成為廣東省乃至全國沿海重要的海上風電生產基地,為“海上新陽西”搭起堅實的“海上長城”。
實現一邊發電一邊養魚
“耕海牧漁”奏響“海洋牧歌”
在陽西縣以海洋經濟為核心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中,海上風電不可或缺,而海洋牧場亦是中流砥柱。當這兩者在陽西的海域上“相見”,卻產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讓一邊發電一邊養魚成為現實。
“收魚!”去年10月,在離岸近70公里的陽西遠海海域上,全球首臺風漁一體化智能裝備“明漁一號”第二季養殖示范成功收魚4萬多公斤,基本實現了從探索試驗到規模化發展的重大跨越。
“即使經歷超強臺風‘摩羯’影響,成活率仍達到80%以上?!薄懊鳚O一號”項目技術總工程師任重進說,“明漁一號”規?;B殖成功,印證“風漁融合”模式已經具備市場化推廣的條件。接下來,他們將繼續擴大養殖規模,并將模式復制到更多風電場,拓展網箱養殖水體,提高養殖產量。
“風漁融合”走向規?;l展,是陽西高質量奏響“海洋牧歌”的一個縮影。作為廣東省海洋漁業大縣,陽西縣水產品年產量與產值長期在全省沿海縣(市、區)排名前列。該縣漁業適宜區1999平方公里,30米等深線內漁業用海規模達776平方公里,能夠承載大規?,F代化海洋牧場建設。
陽西縣并沒有辜負大自然這番“藍色饋贈”。目前,陽西有3個規?;钏W箱養殖基地,深水網箱660口,年產量7.5萬噸,產值超15億元。
坐擁如此大體量的海洋牧場,陽西縣并未故步自封,而是積極探索岸海聯動,加快海洋牧場全產業鏈建設。陽西縣相關負責人說,該縣成立預制菜產業協會,發揮順欣、美味源等“鏈主”企業作用,大力發展程村蠔、金槍魚等水產品精深加工,形成從陸地、海洋到餐桌的“海水種苗、海洋牧場、預制菜、綠色食品”全產業鏈。全縣現有規模以上水產品精深加工企業9家,預制菜規模企業26家,年產量達8萬噸,產值超23億元,市場覆蓋全國。
“要想高質量發展,必須堅持規劃先行,不斷完善海洋牧場發展空間?!标栁骺h相關負責人說,陽西正在推進漁港升級和港池航道疏浚項目建設,溪頭、沙扒等漁港升級改造和清淤項目已分別完成工程量的77%和100%。未來,陽西縣將按照“一核一區三圈”的現代化海洋牧場發展總體格局,推動建設五大養殖區,助力陽西縣現代化海洋牧場發展躍上新臺階。
用“芯”打造“海水種業硅谷”
為廣東“藍色糧倉”育種苗
海洋牧場的高速發展,意味著需要更多的海水種苗,這讓陽西海洋經濟的另一支柱——海水種業迎來了“春天”。
近日,記者走進位于陽西縣上洋鎮南山嶺村的海水種苗養殖基地,看到一口口魚池內養殖著形態各異的魚苗,陳光文和同事正用抄網將魚苗撈起,觀察魚苗的生長情況。該基地養殖水面面積達1400畝,示范基地面積300畝,海水引自2公里外的深層海域,以養殖東星斑、珍珠斑、金鯧魚等魚苗為主。
陳光文是陽江市泰益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同時擔任市海水種業創新發展協會副會長一職。他告訴記者,去年,該公司的魚苗產量超8000萬尾,產值超2000萬元,他有信心在今年將產量提升到1億尾。
“海水種業不能一直走老路,要重視科研,推動產業轉型升級,走上高質量發展的道路?!笨萍紕撔率墙ㄔO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決定性變量,陳光文深以為然。近年來,該公司與中山大學、廣東海洋大學、廣東省農科院、南海水產研究所等建立了長期穩定的技術合作關系,并引進科研團隊和科技特派員,開展名優品種繁育、健康養殖、人才培養和技術培訓等工作。公司先后承擔省、市、縣級科技項目10余項,并擁有8項發明專利。
“以前的東星斑,養了兩年都沒有1斤重,現在養10個月就能超過1斤?!标惞馕恼f,科研為行業帶來的變化顯而易見。在高校及相關部門、機構的指導和推廣下,海水魚苗的成活率和產量明顯提升,研發、改良的新品種生長周期更短,且市場價值更高,為養殖戶開拓出更多的利潤空間和發展前景。
“中國種苗看廣東,廣東種苗看陽西。”陽西縣相關負責人說,近年來,陽西縣敏銳捕捉政策機遇,全力扶持發展海水種業,全縣共有種苗生產場(點)202個,面積約2萬畝。保有各類魚親本6萬尾、后備親本4萬尾,年產值超15億元,占全省市場份額4成以上。
海洋種業作為海水養殖產業鏈的源頭,是現代漁業的第一生產要素,也是極具發展潛力的戰略性和基礎性海洋新興產業。眼下,“海水種業硅谷”陽西正充分發揮海洋資源稟賦,積極創建現代化海洋牧場特色種業強縣,為廣東加快建設“藍色糧倉”,大力發展現代化海洋牧場提供“芯”保障。
“力爭產業總規模突破1000億元?!痹谌「哔|量發展大會上,張秀潔擲地有聲地立下“軍令狀”,而占據產業總規?!鞍氡诮健钡暮Q蠼洕瑹o疑是重中之重。陽西向大海要食物、要能源,構建種業、養殖、裝備、精深加工于一體的全產業鏈,努力建設全國海洋經濟強縣,將以更具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托起一個經濟社會更繁榮、活力動力更充沛的“海上新陽西”。
關于我們
|
網站幫助
|
網站地圖
|
隱私申明
|
主辦單位:陽江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管理維護:陽江市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 網站標識碼:4417000019 備案序號:粵ICP備16010311號-3 網站報障:0662-3367662
粵公網安備 441702020001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