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14日在陽春市第十七屆人民代表大會
第三次會議上
陽春市發展和改革局局長 鄧汝平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我向大會報告全市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23年計劃草案,請予審議。
一、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2022年,我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在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市政協的監督支持下,以高質量發展為牽引,有效應對外部環境深刻變化,迎難而上、砥礪前行,經濟運行總體平穩。2022年,我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57.62億元,下降1%;農業總產值118.36億元,增長3.2%;固定資產投資110.68億元,增長16.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8.24億元,增長3.1%;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7.26億元,剔除留抵退稅因素后增長5.91%。
(一)重點項目建設穩步推進。開展重點項目夏秋、冬季攻堅大行動,成立市重點項目并聯審批工作專班,提高項目審批效率。2022年,我市共安排重點項目66個,總投資433.24億元,2022年計劃投資85.83億元,完成投資85.97億元,占年度投資計劃100.16%,其中能源保障行業項目完成年度投資計劃249.3%。
(二)工業經濟總體平穩。2022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52.48億元。陽春新鋼鐵余熱資源綜合利用發電項目建成投產,陽春新鋼鐵年產120萬噸球團生產線項目動工建設,新興鑄管數字化智能工廠建設技術改造項目已上線。陽春產業轉移工業園獲認定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園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預計25.89億元,新簽約鐵騎精密機械、捷弘數控等項目21個,投資總額37.9億元,其中億元以上項目14個。產業轉移工業園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和產業集聚地馬水片區基礎設施項目有序推進。建立“小升規”企業培育庫,陽江蓄能發電有限公司、相電新能源有限公司、巨陽新能源發電有限公司等12家公司上規。工業技改完成4.56億元,增長4.8%,推動25家企業開展技術改造,5個項目入選“2022年省級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專項企業技術改造資金項目庫”,共獲得獎補資金1018.49萬元。
(三)現代農業發展持續深入。主要農作物面積產量與去年同期比略增,糧食76.89萬畝、產量27.57萬噸,同比分別增0.1%、0.4%。全力抓好糧食生產和撂荒耕地復耕復種,優勢特色農業作物不斷優化。畜牧業恢復性生產呈現良好態勢,我市掛牌2個國家級和2個省級生豬產能調控基地。漁業生產穩中向好,全市水產品總產量3.5萬噸,增長1.3%,鱖魚、斑點叉尾鮰等優質品種的養殖規模逐步擴大。農機化發展水平進一步提高,農業機械總動力達34.1919萬千瓦。推動產業化組織發展,現有農業龍頭企業59家、陽江市級以上示范社69家、陽江市級以上示范家庭農場20個、合作社945家、家庭農場2312家。規范農村承包地流轉,建立18個農村產權流轉服務平臺,實現市鎮兩級平臺全覆蓋。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大力發展農業生產托管,全市農業生產托管服務面積53.8萬畝,我市被確定為省農業社會化服務創新試點縣,智慧三農(陽春市)農業專業合作社聯合社成為全國成功典型案例。
(四)服務業和消費逐步回暖。入選廣東省第五批全域旅游示范區名單,富通·十里泉城首期建成營業。成功舉辦了農民豐收節、廣東省風箏錦標賽等農文旅融合促消費活動。加強對獨石仔洞穴遺址、石望鑄錢遺址的保護與開發利用。“農業+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發展,成功創建廣東省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鎮1個、示范點3個。聚焦陽春特色,通過“粵菜師傅+鄉村旅游”模式,著力打造鄉村粵菜美食旅游點和鄉村旅游粵菜美食精品線路。推薦圭崗鎮溫泉度假村申報民宿評定,培育等級旅游民宿品牌。惠民消費券活動取得較好成效,我市2022年共發放800萬元惠民消費券,拉動消費4260.58萬元。
(五)改革創新驅動凸顯。獲認定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6家、創新型中小企業11家、眾創空間1家,均實現零的突破,新增高新技術企業5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1家、陽江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7家,廣東省農業科技園區建設加快推進。科技賦能鄉村振興工作穩步推進,農村科技特派員駐鎮幫鎮扶村已實現全覆蓋。“證照分離”改革持續深化,產業投資項目“拿地即動工”改革探索成功,產業落地到領取施工通知單時間壓減至34天。積極宣傳推廣使用“粵智助”政府服務自助一體機,17個鎮(街道)、349條村(社區)實現全覆蓋,真正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百米”。
(六)招商引資成效顯著。重點圍繞打造5個百億級產業集群,積極“走出去”精準招商,全年簽約33個項目,投資總額超162.3億元,簽約項目數量和金額、億元以上和10億元以上項目數量均超額完成陽江下達任務。
(七)穩外貿穩外資工作穩步推進。2022年全市外貿進出口總額完成20.29億元。協助條件成熟的企業申辦進出口貿易經營權,陽江市華宥科技有限公司等14家公司取得進出口貿易經營權,其中5家為竹藤編織行業企業,推進竹藤編織行業復產。組織凌霄泵業申報省商務廳2022年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專項資金(促進外貿發展方向),獲得44.58萬元專項資金扶持。
(八)城鄉基礎設施提質升級。廣湛高鐵陽春段工程完成年度計劃投資的131%,陽信高速陽春段已完成征地,拆遷完成65.25%,省道S539線陽春大道至廣湛高鐵陽春東站段新建工程及廣湛高鐵陽春東站站前廣場配套項目穩步推進。市政基礎設施新建與升級改造工程(第一批)PPP項目2022年完成投資4.6億元,建成市自來水廠擴容工程、市工人文化宮。穩步推進旗嶺森林公園升級改造和東湖森林生態綜合示范園等項目建設。開展農村公路“路長制”,深入推進創建“四好農村路”省級示范縣工作,農村公路錯車臺完成建設3968個,完成計劃的115%。全域自然村集中供水村村通工程完成投資96%。加快鎮村建設,創新“競爭創建、分檔獎補”機制,建成示范圩鎮3個,宜居圩鎮12個,美麗宜居村10個,特色精品村6個,建成2條鄉村振興示范帶,“三大片區”4個鄉村振興示范項目加快推進。完成5G基站280座的年度建設任務。
(九)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縱深推進。全面創建縣級國家森林城市,深入開展全面推行林長制工作,新造林撫育任務18682畝、森林撫育88918畝,扎實開展古樹名木保護工作,第二輪中央生態環保督察交辦案件全部辦結。全力打贏藍天保衛戰,2022年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為98.1%,推進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治理,督促9家涉VOCs企業完成一輪次活性炭更換。堅決打好碧水攻堅戰,漠陽江中朗斷面、潭水河河口鎮國考斷面水質達到Ⅲ類水質考核要求,14個“千噸萬人”鎮級飲用水源保護地水質達標率為100%,陽春市崗美鎮漠陽江荔朗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規范化建設3個項目工程均已完工。扎實推進凈土保衛戰,督促陽春新鋼鐵有限責任公司等9家土壤重點監管單位開展2022年度土壤及地下水自行監測。“陽春海創環保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工業固廢資源化利用項目”獲得“2022年省級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專項資金(綠色循環發展與節能降耗)”1682萬元。
(十)多措并舉保民生。新建、改擴建學校8所,新增學位2700個、床位1280個。京倫婦產醫院項目加快建設,完成河西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遷建。加大醫共體建設力度,市中醫院通過省治未病4A等級評審,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覆蓋率69.4%。穩妥有序推進疫苗接種工作,開展適齡女生HPV疫苗免費接種。千方百計推進就業,2022年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15%。舉辦“南粵家政·春州家嫂”養老護理員技能競賽,打造春州家嫂品牌。落實退稅減稅政策,累計為市場主體減負4.72億元。維護社會大局穩定,扎實推進社會矛盾問題專項治理,扎實開展自建房、城鎮燃氣等領域風險排查整治和森防冬季練兵大比武。
2022年我市經濟社會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受外部大環境影響,地區生產總值比預期目標低7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預期目標低19.5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預期目標低3.9個百分點。二是工業結構較為單一,重點企業支撐不足,規上工業增加值下滑較大。
二、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安排
2023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農業總產值增長4.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2%;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5%;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6%;外貿進出口總額保持合理增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為完成上述目標,重點做好如下工作:
(一)發力提振工業經濟。加快陽春產業轉移工業園產業集聚地馬水片區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力爭建成4條市政道路。落實企業技改項目,督促陽春新鋼鐵煉鋼廠超低排放改造等項目完成前期手續并動工建設,推動陽春新鋼鐵年產120萬噸球團生產線、廣東新興鑄管數字化智能工廠建設技術改造等項目年內建成。
(二)著力夯實農業基本盤。扛穩糧食安全責任,繼續做好撂荒耕地復耕復種,努力解決農田灌溉“最后一公里”問題。抓好優勢特色農業發展。打造春砂仁、堅果、蠶桑、檸檬、絲苗米、鱖魚種苗、生豬、果蔬等八大精新特優產業,加快推進2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與3個陽江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推進陽春市種養循環農業試點工作,開展鱖魚苗標粗培育示范點建設。積極謀劃做好廣東省陽春市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項目(一期)和廣東省陽春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項目(二期)兩個2023年債券項目以及數字農業項目。
(三)蓄力消費提質做強現代服務業。推動陽春市全域旅游基礎設施及配套(一期)建設工程動工建設,完成春灣風景區、崆峒風景區基礎設施升級改造,推進凌霄風景區基礎設施升級改造。制定年度系列特色節慶活動清單,舉辦桃花節、荷花節、農民豐收節、春砂仁旅游文化節等農文旅融合節慶活動,精心籌備廣東省(陽春)龍舟邀請賽等體育賽事。力爭成功創建廣東省楹聯文化城市和中國楹聯文化城市,打造城市文化名片和城市特色品牌。持續開展相關特色促消費活動帶動住房、文旅經濟復蘇,推動市場消費平穩增長。培育限上商貿企業,力促新增15家以上限上商貿企業。加強房地產市場調控,著力幫助企業解決房地產項目開發、銷售等環節制約發展的問題。
(四)奮力加速城鄉區域融合發展。全面落實省“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推進我市國家縣城新型城鎮化示范建設。著力打好交通項目大會戰,加快廣湛高鐵陽春段建設,推動陽信高速陽春段全面建設、國道G234線陽春市春城黎湖至七星段改線(東二環)工程開工建設。建成市政基礎設施新建與升級改造工程(第一批)PPP項目。完成農村公路“單改雙”341公里、農村公路危橋改造30座、農村公路錯車臺4222個、農村公路安防工程72公里、50人以上100人以下村道硬底化60公里。著力打好水利項目大會戰,謀劃建設總投資50.8億元的馬鞍山防洪排澇綜合整治工程(續建)等43宗項目,力促北河水庫灌區改造工程等11宗項目開工建設,完成北河水庫除險加固工程等20宗項目建設。力爭2023年5G基站完成建設200座。
(五)努力打造招商引資“強引擎”。組織企業參加廣交會和“粵貿全球”系列展銷活動,穩住凌霄泵業外貿出口增長,爭取陽春新鋼鐵增加進口額。綜合運用以商引商、以鏈引商、駐點招商、聯合招商、委托招商等方式,圍繞打造我市5個百億級產業集群,聚焦珠三角、長三角等重點區域,加強與漢霸機電、中山大谷電子、中山正美電器等裝備制造和智能家電產業項目洽談,全年簽約項目28個以上,投資總額135億元以上。編制土地征收成片開發方案,保障地方發展用地需求。依法依規有序推進河東片區、城北片區、河西片區、市智能產業園、陽春高新區馬水片區等片區的土地征收成片開發及報批工作。加快推進河東河西城北三大片區組團式發展,引導城北黎湖、河西升平等片區有序開發;做好陽春高新區擴園工作,提高產業發展承載能力。持續優化土地利用空間格局,提升土地利用效益,營造更好的營商環境。
(六)全力搶抓機遇改革創新。2023年力爭新增高新技術企業3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家、創新型中小企業10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家、陽江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家,加快推進陽春高新區科技企業孵化器、廣東省農業科技園區建設。進一步加強高新技術企業和創新平臺培育,穩步推進縣域治理“一網統管”。加快應用省“一網共享”平臺,2023年底前部署我市基礎平臺并完成與省“粵治慧”對接。持續優化準入準營環境,統籌推進“證照分離”與“一照通行”改革,全面落實惠企政策和陽江市扶持個體工商戶發展46條措施。
(七)盡力抓好生態文明建設。強化水污染防治工作,推動建立全市河流域水環境質量保護長效機制,深化畜禽養殖場(戶)污染防治、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養殖小區項目建設等措施。做好大氣污染防治,加強全市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嚴控垃圾、秸稈焚燒,強化施工工地、道路揚塵及工業源監管。持續推進揮發性有機物治理工作,確保VOCs總量減排工作效果。確保土壤環境安全,做好固體廢物污染防治工作。全面推進我市創建縣級國家森林城市工作,全力打贏創森攻堅戰。
(八)致力民生兜底保障。加快推進第三中學遷建等一批中小學校新建、改擴建工程項目建設進度,探索實施教師獎勵激勵機制,提高教師工作積極性。力促京倫婦產醫院建成開業,啟動市中醫院遷建、城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遷建項目建設,加快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做實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建立健全市、鎮、村三級健康服務網格體系,強化醫療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做好醫療衛生系統專業人才“引、留”工作。優化“互聯網+”公共就業服務平臺,穩步推進公共就業服務能力提升。實施“構筑人才資源高地”戰略,實行人才“柔性流動”政策,開啟吸引各類人才來陽春創業的“綠色通道”。持續落實新的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穩經濟一攬子政策措施和新出臺的支持企業創新的階段性減稅政策、對制造業中小微企業繼續延緩繳納部分稅費政策等,精準釋放政策紅利。開展重點行業領域專項治理,加大隱患排查治理和工作指導力度,嚴防各類事故發生,推進法治政府建設,發揮法律援助扶弱濟困的保障作用。繼續做好低保、特困人員、流浪乞討人員、嚴重精神障礙患者、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和殘疾人等群體的服務保障工作,強化未成年人保護工作。
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實施“十四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之年,做好今年經濟工作意義重大。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踔厲奮發、勇毅前行,推動高質量發展取得新的突破,奮力譜寫陽春現代化建設新篇章。
關于我們
|
網站幫助
|
網站地圖
|
隱私申明
|
主辦單位:陽江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管理維護:陽江市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 網站標識碼:4417000019 備案序號:粵ICP備16010311號-3 網站報障:0662-3367662
粵公網安備 441702020001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