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省十三屆人大五次會議獲悉,2022廣東省十件民生實事出爐。今年,全省安排642.23億元保障十件民生實事,涉及教育、就業、醫療、文化、食品安全、住房保障等高關注度領域,切切實實將“民聲”變為“民生”,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提供優質基礎教育
將16所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市屬公辦高職院校和5所省市共建高校辦學體制調整為省屬,由省級財政保障,支持粵東粵西粵北地區集中財力加大基礎教育投入。新建、改擴建一批公辦中小學、幼兒園,增加公辦學位約50萬個。珠三角和粵東粵西粵北地區結對雙方互派教師、校長和教研員支教跟崗2700人。實現義務教育學校課后服務全覆蓋、有需求的學生全覆蓋,服務時間100%達到“5+2”。
提高困難群眾生活救助水平
城鄉低保對象最低生活保障人均補差水平分別從每月631元、286元提高到653元、300元;特困人員基本生活標準不低于當地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1.6倍;集中供養孤兒基本生活最低養育標準從每人每月1883元提高到1949元,分散供養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從每人每月1227元提高到1313元;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標準分別從每人每月181元、243元提高到188元、252元。
深入實施“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
開展“粵菜師傅”培訓3.8萬人次;開展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40萬人次,技工院校招生19.8萬人次;開展“南粵家政”培訓16萬人次以上。全年完成城鎮新增就業110萬人,促進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40萬人以上,幫扶就業困難人員就業8萬人以上。
強化疾病預防和就醫保障
為全省90%以上縣區中具有廣東省學籍新進入初中一年級、14周歲以下未接種過HPV疫苗的女生免費接種HPV疫苗。開展普通門診醫保統籌,覆蓋職工醫保全體參保人員,將部分治療周期長、對健康損害大、費用負擔重的疾病門診費用納入共濟保障,擴大個人賬戶資金使用范圍。訂單定向招錄培養2000名以上戶籍為粵東粵西粵北地區的本科、專科醫學生。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除納入搬遷、撤并、社區和城區建設規劃的村莊,以及遠離村莊的散居戶和常年無人居住戶的村外,實現全省納入鄉村振興規劃建設的自然村內干路路面全面硬底化。全省所有圩鎮達到宜居圩鎮標準,建設一批示范圩鎮。新增1000個以上自然村完成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招募選派4000名青年志愿者到欠發達地區基層一線從事2-3年鄉村振興志愿服務。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
推進萬里碧道建設。加快推進各地治水治河,抓好河流保護和生態修復。建設高質量水源林101萬畝。完成礦山石場治理復綠3000畝以上。開展10場以上環保專題宣講活動,為1000家以上企業提供環保政策法規服務和重點企業“一對一”技術服務,建成10個省級環境教育基地示范單位。
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
新增100個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實施30個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保護傳承傳播。開展80處紅色革命遺址保護和活化利用。新增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建立古樹名木健康診斷和監測量化指標體系。增加全省公共體育場館向社會免費或低收費開放數量,開展重點群眾文化品牌活動云上直錄播50場。
加強食品安全、藥品安全、交通安全和自然災害風險監控
完成不少于65萬批次食品抽檢任務,達到每年每千人5批次,不合格食品處置率100%。完成藥品監督抽檢不少于15000批次,省內生產的國家集中招采中標品種抽檢覆蓋率達到100%。建設72個、228條車道超限車輛電子抓拍監控設施點。對400座小型病險水庫進行除險加固。
推進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和老舊小區改造
新增籌集建設保障性租賃住房不少于25萬套(間)。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1000個以上,重點改造城鎮老舊小區配套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建筑公共部位等。對燃氣相關企業、燃氣基礎設施、燃氣安全運行情況等進行全面摸底排查,市縣臺賬建檔率達100%,并制定整治方案。
深化“數字政府”建設
實現群眾就醫、求學、養老、戶籍業務等100項高頻事項“跨省通辦、省內通辦”,推動50項高頻政務服務在港澳地區“跨境通辦”。在全省各級推出1000件“一件事”主題集成服務,在教育、民政、企業服務等領域推出50項高頻事項實現“一網辦、一次辦”。部署超2萬臺“粵智助”政府服務一體機,在全省行政村全覆蓋,完成數字政府線上服務平臺和市縣兩級政務大廳適老化、適殘化改造。
關于我們
|
網站幫助
|
網站地圖
|
隱私申明
|
主辦單位:陽江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管理維護:陽江市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 網站標識碼:4417000019 備案序號:粵ICP備16010311號-3 網站報障:0662-3367662
粵公網安備 44170202000121號